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哈梅恩的吹笛手:記憶、傳說與流變,中古歐洲社會庶民心態考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3729
阿部謹也
陳國維
臺灣商務
2021年12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0533729
  • 叢書系列:歷史.世界史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世界史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斷代史 > 中古史

















    日本西洋中古史研究第一人 阿部謹也 

    媲美「貓大屠殺」「馬丹蓋赫返鄉記」的史學名著

    「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微觀實踐



      …………巡遊樂師.鼠患.孩童失蹤.饑荒.市民意識.移民勸誘.祭典狂歡.恍惚感…………

      透過傳說推理解密過程,帶你進入神祕的中世紀庶民世界




      從十三世紀德國城鎮的孩童集體失蹤事件,一窺中世紀世界的光與影



      我所深刻關心的,不只是試著解開傳說之謎這樣的趣味,而是遠超過這些的東西──「130 名孩童下落不明」這件異常事態,背後隱藏了有關當時歐洲社會庶民生活的種種。無論 1284 年發生的這起事件背後到底蘊含怎樣的意義,當時哈梅恩人的悲傷與苦痛正超越時空,直抵我們內心;在趨近這些顛沛流離的時人生活之際,我們應該也能超越對傳說單純解謎般的興趣或好奇心,直接觸碰到歐洲社會史的某種底蘊吧。」──阿部謹也,於本書序言



      「某座城市出現了一名神祕男子,他宣稱可以捕鼠,但要收取報酬。穿著繽紛服裝的他吹著笛子,果然吸引了城中的老鼠,一隻不剩地跟著他來到河邊,跳入水中。事成之後市民不願支付酬勞,於是生氣的捕鼠人再度出現,同樣吹著笛子,這次吸引的卻是城中的孩子們,跟著他走往山裡,不知去向。」



      這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格林童話傳說。從啟蒙時代萊布尼茲以降的學者,很多人相信花衣魔笛手誘拐兒童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提出了二十幾種解釋,包括兒童十字軍說、東方移民說、戰死說、病死說、魔鬼誘拐說、猶太教獻祭說、純然意外說、徵兵說等等,但由於缺乏明確證據,至今尚無定論。



      同樣深受這則傳說吸引的阿部謹也,承繼過去西方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吹笛手傳說有其真實的歷史根源。他翻查到14世紀日耳曼哈梅恩市參事會紀錄,其中確實載明了1284年6月26日有130名兒童失蹤的情事。此外他也發現,原先吹笛手的故事與捕鼠人的故事是分開的,直到17世紀才合而為一。



      至於1284年的哈梅恩市發生了什麼,孩童為何行蹤不明、去了哪兒,吹笛手的真實身分為何,礙於中世紀庶民史料的匱乏,阿部只能盡可能地貼近歷史事實。他採取的作法,是透過外部環境因素來理解這則傳說的出現:包括中世紀歐洲各地深受鼠患所苦、中東歐盛行的饑荒不幸記憶、城市居民對巡遊樂師的歧視與排斥、認為沒有體力勞動就不應獲得報酬的觀念、修道院與日耳曼諸侯為爭奪哈梅恩市領導權造成的地區衝突、祭典樂曲給居民帶來的狂歡解放狀態……諸如以上,這些社會條件及背景共同造就了吹笛手傳說的誕生。記憶在民眾心中不斷累積醞釀,哈梅恩市民不願再想起的傷痛也化作傳說,於口耳相傳之際不斷變形、重組,最後讓我們無法看清本來的面貌。



      透過這樣的社會史關懷,阿部想要理解的是中世紀歐洲底層人民的世界,一個被過去知識階層所忽視、誤解的廣大神祕世界。他先分別就生活實況、經濟條件、城鄉關係等逐一解明背景,進而涉及民間信仰習俗和生命感受等群眾心理與集體意識層面,由此才能彰顯個別史料的連結脈絡,呈現其真正意義。他的歷史詮釋因而能更深更廣,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細節,更時時與自我生命經驗做對照。在他一步步的敘述鋪陳下,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庶民世界如臨眼前,令人流連忘返。



      《哈梅恩的吹笛手》是阿部謹也思索「以民眾史為中心的社會史如何成為可能」的微觀具體實踐,也是70年代新社會史的里程碑。閱讀本書,除能更加了解歐洲中世紀世界,不再認定其只是模糊的黑暗時代,同時也以不同角度看待歷史,特別是一般民眾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去反思以各種史料還原歷史的可能性,放下知識分子的理性尊嚴,學習用謹慎謙卑的同理心去看待史料。



    好評推薦



      審定────

      杜子信│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中古時期德意志移民拓殖史專家



      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陳致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哈梅恩吹笛手及孩童與中古時期的德意志人東向移民拓殖史�杜子信

    前言




    第一部 吹笛手傳說的樹立



    第一章 吹笛手傳說的原型


    《格林童話》

    「捕鼠人」主題的出現

    探尋最古老的史料

    失蹤日期、人數、地點



    第二章 1284年6月26日記事

    超越眾說紛紜的論點

    呂訥堡手抄本的可信度

    哈梅恩市成立沿革

    漫步哈梅恩

    賽德蒙德之戰及其傳說解釋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

    哈梅恩的居民

    解放與自治的實情



    第三章 東向移民者的期望與現實

    東向移民者的心態

    目擊失蹤事件的路得之母

    經紀人和集體結婚的背景

    孩子們都去哪兒了?

    范恩理論的缺陷與魅力

    杜柏廷的移民遇難說



    第四章 經濟繁榮背後的陰影

    中世紀城市的下層民眾

    毫無名譽可言的賤民

    受苦的寡婦與孩子們

    兒童十字軍、舞蹈行進、遊行

    四旬節與聖約翰祭

    從葳勒的論點看「吹笛手」



    第五章 巡遊藝人的社會地位

    流浪者中的巡遊樂師

    歧視背後的畏懼

    「恢復名譽」的樂師們

    漂泊的樂師



    第二部 吹笛手傳說的變形



    第一章 從吹笛手傳說到捕鼠人傳說

    饑荒與疾病:不幸的記憶

    沙特羅斯的日記

    被賦予權威的傳說

    從「吹笛手」到「捕鼠人」

    類似的捕鼠人傳說

    驅除鼠蟲害的對策

    兩種傳說結合的條件與背景

    被傳說操弄的哈梅爾市



    第二章 近代傳說研究的序章

    傳說的普及與「研究」

    萊布尼茲與啟蒙思潮

    浪漫主義的解釋及其功過



    第三章 存在於現代的傳說樣貌

    做為「象徵」的吹笛手

    活在傳說中的老學者

    施帕努與范恩的相遇



    結語

    解說 如泉水般明晰�石牟禮道子





    ?





    解說



    如泉水般明晰 

    石牟禮道子




      布勒哲爾和波希的世界,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凝望沉思的事物。



      這些十五、十六世紀左右做為教會祭壇畫而繪製的作品,表現出的究竟是個怎樣的世界?以如此清醒的目光,徹底描繪出隱含著寓意、意涵與符咒的世界,這樣的畫家之後再也沒有了。



      特別是波希,他那幾乎稱得上是「世界的虛無」、充滿透視力的目光,觸及了何許人等的真實之聲與折磨苦悶?



      當阿部謹也先生的《哈梅恩的吹笛手》,用滄桑的手指頻頻翻動歷史不曾為人所知的頁面時,也不經意地讓這樣的笛聲,從指尖輕輕流洩出來。



      說到底,學者這項工作,就像是建造彎曲雙拱橋的石匠。他將選定的礎石一塊塊親手搬運過來、堆積、觀察、加以破壞,然後建起一座能遠眺沒入地平線彼端世界的橋梁。當從彼端傳來的聲響穿過拱橋,也是這部作品美麗的曲線大功告成之時。



      身為讀者的我們聽聞彼岸聲響、渡過橋梁時,便會發現行走在滿炙著層疊民族氣息、讓人心痛的日常生活中的自己;然後,長久以來早已忘卻、令人懷念的事物,便會在身邊甦醒。格林兄弟自然不用提,歌德、海涅與舒伯特,又何嘗不是如此渡橋呢?他們都被那獨一無二的笛音深深擄獲。



      那是一片灼熱的大地;正因如此,基督教才要清理乘載異教神祇耳語之事物,將古日耳曼森林裡深遠的咒語餘音給抹滅殆盡。



      阿部先生寫到,自己在哥廷根市的邦(州)立檔案館讀到關於「捕鼠人」傳說的文獻時,「感覺整個人如遭電擊」;我在讀他的書時,也有一樣的感受。我們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擁有向這個世界之外敞開的耳目;但不知何時起,這樣的耳目已然荒廢。讓這股笛聲殘韻飄進我們耳目的,就是本書。我們的肉身宛如閉而不響的笛子,那股通過阿部先生的電流,也宛如吹過蘆葦間的沙沙風響,通過我們身上的吹口──不,那是普遍存在、難以治癒的古老傷口。



      作者首先確認,吹笛手帶走一百三十名孩童乃是歷史上的事實。接著他以謹慎認真的態度,追蹤這件史實化為傳說後,歐洲這四百年間所歷經的研究史。雖然這個故事的說法可以分成二十五類,但這段研究史本身,也可以看成是吹笛手離去之後,依然餘音繞樑的歷史群像之一。



      本書一開始從格林兄弟採集故事談起,接著又講到種種相異的傳說,但它所仔細分析的研究史內容,既讓人感受到「吹笛手」形象發揮的凝結人心作用與歷史的起伏跌宕,也讓人深刻體會到沉潛在社會最底部,下層民眾的心念波濤。



      阿部先生首先探索與事件相關的最古老資料。他和德意志中古時期文獻檔案彷彿存在著某種靈魂的交流,著實展開了門外漢眼中看來束手無策的探索工作。他立下了幾個探索目標:



      一、事件當時、也就是一二八四年六月左右孩子失蹤時的哈梅恩市,處於什麼狀態,隱藏了什麼問題?此外,它在一四三○到五○年之間又產生了什麼變化?



      二、事件的主角「一百三十名孩子」。當然,想透過史料來掌握一二八四年中世紀城市兒童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針對這個問題,必須將「尋找孩子蹤跡的父母」也一併考量,也就是哈梅恩的市民階層。



      三、事件的另一個主角「吹笛手」。



      吹笛手究竟是什麼?如果把當時的哈梅恩市放在全歐洲的普遍狀況中探索這個問題,就能夠跨越單純的解謎趣味,並找出一個趨近歐洲社會史的破口。



      阿部先生將哈梅恩人們的姿態視為當時歐洲社會的動態縮影;這時候的他,已經設定好歐洲中古史構想的方向,並豎立起相關的基柱。他和宮田登、網野善彥、塚本學、坪井洋文等人一起創造了所謂的歐洲中古史熱潮,而本書正是引爆這股熱潮的契機。



      接下來做為重點展開的,是去理解賤民們的社會,特別是以吹笛手為中心、在整個中世紀流浪的人們;在阿部先生的筆下,民眾藏於心底、含糊洩出的聲響,以及成為歷史脈動汩汩流出的事物足音,遂配合著呼吸節拍,一點一滴傳達出來。特別是當他提及寡婦時,那群追尋失蹤孩子的母親們,那宛如真實人聲的呼喊,更是在我們心中甦醒過來。在被擁有名譽的市民所歧視的賤民階級中,這些寡婦甚至連賤民能從事的多樣工作也無法參與。



      透過對一四二○年代巴塞爾市的租稅登記簿,以及維斯馬的房屋數量,阿部先生讓我們清楚體會到所謂地下住宅或地下小屋的存在。在「受苦的寡婦與孩子們」這節中,他提到住在地下小屋中的婦女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六點二。



      「在法律或經濟面都居於低下地位的婦女,特別是寡婦,也就可想而知」。「這些衣衫襤褸,當同輩太太們炫耀自己的丈夫、口出惡毒閒話時只能忍氣吞聲硬撐過去,還要不時被男性好色眼光騷擾、一輩子只盼著孩子長大的婦女,她們又是帶著怎樣的心境,日以繼夜糾結不已呢?」



      阿部先生在寫給年輕人的近著《閱讀自己心中的歷史》中,相當含蓄地陳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失去了父親,戰後又不得不和母親分居,那時的他只能抱著妹妹,啃食做為心靈食糧的珍藏書籍代替早餐,來度過每一天。他跟絕大部分的庶民都背負著這種真實的感受而活著,是以他深信「歷史就是映照我們內心的某種事物,不能呼應自己內心的歷史,是我無法理解的」。呼應他內心的,是怎樣的歷史呢?阿部先生在描寫吹笛手浮現檯面的背景時,寫了這樣一段話:



      「在以土地做為社會階級基礎的中世紀社會,他們不只沒有土地,還不像農民一樣「受土地束縛」,這樣的人自然會被視為脫出常人社會序列的存在。然而,事情還不只這樣。演員和樂師從某方面來說,是將古代日耳曼異教文化生動傳達給庶民的人,因此對教會而言,他們是基督教普及化的障礙;日耳曼部族時代的英雄敘事詩人,有可能喚醒庶民間持續存在的異教傳統,所以也必須嚴格取締。」



      這讓人不禁想起深深烙印在人類社會、有關流浪的傷痕與憧憬。



      我想起了小時候,跟在像是異世界來的旅行者或馬戲團員背後走上好一段路,然後帶著害怕心情回家的記憶。



      當圍繞著傳說歷史背景的研究益發進展之際,庶民們「仍然把『孩子們離開這個艱辛的世界,踏上旅程,在某個遙遠國度過著幸福生活』的想法,深深烙印在這則傳說中」;這樣的記述意味著大人們將自己的願望也寄寓在這則故事之中。讀這本書時,感覺世界與自己的內在體驗緊密相連、宛若點亮一盞燈般相互輝映;對於被這種鮮活的歷史學所引領、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我等而言,這確實讓人有種徹底開放、走在散發地熱的大地般的感受。



      仔細想想,這位先生或許是想將自己內心的光亮,盡數照射至人類在某時期蓄積的精神財富吧?對於阿部先生內心深處的張力本質,我是這樣理解的。不只如此,他應該也想理解文明以前的人類,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露感情吧?從他對鐘聲的浮想連翩中可見一斑。因為那樣的事物,也不住引發讀者深刻的共鳴。



      比方說在《中世賤民的宇宙》(筑摩書房)最後一章,他比較了歐洲和日本的音樂,並省察「回溯到音樂與聲音並沒有明顯區別的時代」。以下簡單總結他的論述:



      「近代社會成立以前,從古代到中世紀末的歐洲人並非生活在一個單一宇宙當中。以家為中心、之後以村莊或城市為單位的生活空間,被設定為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之外伸展開來的,則是人力所不能及,居住著神靈、惡魔等的大宇宙。舉凡疫病、個人與國家的幸或不幸、命運或災害等,都是大宇宙襲擊小宇宙所導致的結果。對這個時代的人們而言,歷史的原因與結果並不是被納入時間序列中來加以掌握,而是從它們和外部大宇宙之間的對應關係來加以理解。一般來說,他們認為時間不是線性、而是循環流動;在各種大宇宙力量肆虐的空間,與辛苦抵禦這些力量的小宇宙空間,兩者有著明確的界線區分。



      穿越林蔭的風聲與狼嚎,都是大宇宙的聲音,風暴和雷雨也是大宇宙的現象。住在小宇宙的人們為了對抗大宇宙的狂風暴雨而敲響了鐘;從中古、近古一直到近代,人們認為在流行病橫行時敲響鐘聲,有助於防止疫病,在牛、馬、羊身上掛鈴鐺也是同樣原理。這種兩個宇宙的構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相當普遍可見。」



      阿部先生如此概括了中世紀的聲音,接著他介紹了八六○年左右《音樂提要》中的一段話:「根據古代作家的作品,將相異的聲音調和並發出的數值比率,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人體的動作,乃至於宇宙的調和。」他試論道,「和以葛利果聖歌為代表、一律用單一聲音表現人類世界的單音音樂相比,妨礙它們的民謠與形形色色的音樂,亦即在基督教教義中被認為是惡魔爪牙的民間藝人所演奏的那些音樂,過去也被視作是大宇宙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複音音樂。



      在魔女審判盛行的時代,吹笛手的笛子喚起了怎樣的民眾心理?和仍然保有濃厚中世紀氛圍的我國鄉間相比,我們會覺得這並非太過遙遠的事情;而一頁頁的研究史,也讓我們對新傳說的產生與方向感到興味盎然。



      書中被當成「獨創性解釋」加以介紹的道默《基督教古代的祕密》,其內容特別讓人印象深刻。道默的主張是,「從古至今,人身犧牲的祕密儀式一直都是基督教教義的中心……哈梅恩的孩童也被當成犧牲。」然而在種種說法交織的同時,本書著眼的重點,終究是以下這些話:



      「最重要的是對此前的歷史研究,也就是『以理性邏輯解讀生活現實』這種知識分子長時間採用的知性活動,加以批判反省」、「把目光投向迄今為止在西方史學界幾乎不曾端上檯面的民俗學與民間傳說,以及城市下層民眾的生活」,還有「『幼童下落不明』這件異常事態,背後隱藏了有關當時歐洲社會庶民生活的種種,直接觸碰到歐洲社會史的某種底蘊」。讀到這些內容,讓人不可思議地感受到一種真切的表達。



      從之後陸續刊行的歐洲中古史書籍來看,可以清楚知道,做為第一步的本書絕對不是「研究生活中偶然綻放的一朵小花」這麼簡單。作者以德意志為基軸,針對中古史擬定的一連串框架與範圍,在本書中幾乎都已經具備其形。就像前面他所講的,「不能呼應自己內心的歷史,是我無法理解的。」



      因為家庭因素,阿部先生在德系的天主教修道院渡過了少年時光。或許原本應該朝向神父之路發展,所以命運也特別把這位少年放在了一個宛如啟示的位置吧。



      阿部先生的文章是知識的匯集,宛若無休無止的泉水般,充滿了明晰的氣質,同時還確切具備了跨越人生某種境界、不受既有框架束縛的特色。在那當中,可以看到一種超越學問與人品表現、甘於立身此世的深淵之前,以自我為犧牲的描寫氣魄。阿部先生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內在」與「存在的本質」之間的關聯;在本書扉頁內側的魯迅話語中,就暗示了這點:



      「歌、詩、詞、曲,我以為原是民間物,文人取為己有,越做越難懂,弄得變成僵石,他們就又去取一樣,又來慢慢的絞死它。」



      如果把魯迅話中的「文人」兩字換成「學者」,我們就可以清楚察知阿部先生是抱持著怎樣的態度來寫這本書,又對它懷著怎樣的期盼了。在卷末「活在傳說中的老學者」一節中,他用表情深刻的照片和相互呼應的介紹文,探討了亨利希.施帕努先生的成績。



      施帕努先生雖然在一九五八年便已逝世,但他那篇極優秀的研究成果《哈梅恩的捕鼠人——古傳說的成立與意義》,直至今日仍未在德國本地出版。它的內容據阿部先生形容,是「施帕努運用自己的稟賦,徹底收集資料;他找出各式各樣的文獻,從中描繪出傳說演變的過程。他的視角一言以蔽之,就是批判檢討知識分子如何採擷原本柔軟無比的民眾傳說」。



      施帕努在七十八歲時向哥廷根大學提出了這篇學位論文,並獲得極高的評價;就七十八歲才提出學位論文這點而言,即便在老研究者甚多的歐洲,也是極為稀有。



      「朝向史實探索推進的歷史分析愈是細緻,傳說就愈會失去其固有的生命。」在接下來的段落,阿部先生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讀到這裡,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座由研究書籍累累堆疊成的瓦礫山。



      在名為高學歷社會的世紀末虛構之中,即使是身為門外漢的我等,也能感受到「學問」這種虛業百花齊放的盛況。阿部先生在介紹雖身為知識分子,卻幾乎沒有享受過任何特權的施帕努時,寫下了這樣一段深深敲擊我心的真摯話語:



      「研究者經常和其他研究者為伍,被名為『學界』的社會所承認,並在其中相互競逐『才能』與『努力』。然而要打破這個難題,才能反而是危險的工具;只有一味沉潛於傳說的世界、不仰賴智慧、宛若愚者一般,才能感受到傳說演變的必然性。」



      要經歷多少的風浪,才會有這樣的感懷呢?唯有具備卓越的解析能力與描寫能力、充滿學識才華的人,才能說出這種話吧。



      彷彿無意間低下頭,便會在視線深處望見被汲取上來的歷史之泉般,阿部先生的立足點,讓我真真切切有種「紮根於現代日本智性土壤之中」的感受。




    其 他 著 作
    1. 在中世紀星空下